平潭澳前镇观音澳旁边,有一座大石头构成的小山坡,山坡面朝大海,风景迷人。顺山势倾斜而上,一条水泥路直通一栋楼房的停车库。这路看起来像专门为这栋房子而建的,那房子是谁家的?家住半山腰的一位老伯说,这栋楼是平潭首座非营利性安养院,由一位年过七旬的重病老人筹资兴建,收养无依无靠的老人。10日,记者走进这座安养院,了解它是如何在一位过花甲的老人手中一步步建起来的。
安养院共有五层楼。三楼有条露天连廊连通山顶,碧海白沙的观音澳尽收眼底,连廊栏杆上放置着许多花草,娇艳欲滴。进入三楼,映入眼帘的是个会客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背对门口,安安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看书做笔记。这位老奶奶叫杨水珠,发起筹建了这座安养院,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杨老师”。健谈、乐观、精神,是记者对眼前这位老人的直观印象。令人意外的是,早在6年前,杨水珠就被查出患有癌症,且癌细胞已扩散到不适合动手术。也是在那年,她回到了平潭,紧锣密鼓地筹办起这家安养院。“二十多年前,还没退休的时候就在琢磨这事了,生病之后,就更想发挥自己的余热,为那些晚景不好的老人,提供一个颐养天年的场所。”杨水珠说。安养院的每层楼都有八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阳台、卫生间,四间为一单元,中间则由集体会客厅间隔开。每个单元里又有小型会客厅,置身其间,就像是个“家”,老人们既可以相互交流照顾,也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第一层还设计了车库、临终关怀室、值班室,希望安养院的老人没有后顾之忧,不管是医院的救护车还是殡葬车,都能到达这里。”杨水珠说,房屋设计是平潭一位老工程师结合她的创意构想,通过九次反复修改而成。台湾、香港、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相关人士前来考察时,都纷纷夸赞设计很好,“前段时间,南京那边还有人过来找我要设计图纸呢!”
在山坡上开路,在石头上建房子,让老人免费住,还帮忙料理临终事,很多人说杨水珠和她的伙伴们是“猪脑子”。杨水珠只是一笑置之,为了把这块地批下来,她带病奔走于各个部门之间。恰逢当时国家鼓励发展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屡屡碰壁的杨水珠,花了很多时间收集有关政策的新闻报道,并制作成简报。带着这些简报,杨水珠一次次走进相关部门,阐述“集体养老”的构想。终于,地批下来了,省财政厅还出资修建了通往山下卫生所的水泥路。路通了,地批了,杨水珠想建的安养院有戏了!
杨水珠像是一个活动招牌,她的奔走让很多人记住并认可了这个白发老人所倡导的“集体养老”。杨水珠说:“这趟‘爱心火车’,一路驶去,一路都有有缘人上车。”70多岁的邱老太太,右腿三次截肢,一直久居家中。当听说杨水珠要建安养院后,翻出了自己的存折。因为太久没用,老太太忘记了密码,于是只能去银行挂失。老太太不仅将自己卡中的一万元全部捐出,还动员子女支持安养院的建设。平潭的一位老师,将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献出;一位9岁的小朋友,在家人的带动下,把自己收到的20元压岁钱拿出来;村民有的出力,有的把家里的旧家具搬来;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每当自己卖鸡蛋的钱凑够一百元后,便送到杨水珠手中;市民林明华从朋友处听说了这些事情,带上自己的工程队承接下了这项工程,胃病很严重的他还坚持在工地上指挥,并先借钱垫资建设费用,各方爱心纷纷汇聚而来,原本打算建一座供十个人居住的房子,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于2009年建成了一座含60个床位的老人安养院,起名为“妙善安养院”。
三年多过去了,安养院迎来了一批又一批需要帮助的人,给了许多人以希望。这些年,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到这里居住的老人,杨水珠还自学了很多养生知识,考取了国家级营养师证。“虽然旧患没有发作,但是毕竟上了年纪,很多事情都力不从心了。”杨水珠说,十五年前,她曾为了她的“集体养老”,只身前往新加坡考察,在当地看到有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也在为“集体养老”奔走,而街上的行人则放心地将钱往这位老人口袋里塞。她希望,她的“集体养老”构想,能够有更多的人加入,让老人过上安详幸福的晚年。但如今她老了,谁来接她手中的这根棒,她很忧心。 平潭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