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姗姗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是一名大二学生,由于没有工资收入,亲戚还是会给她压岁钱。她说,今年收到的红包大概在3500元左右。“基本上都是每人给300,也有的长辈给了500。”相比于去年“收入”的2500元,她说,2013年给她压岁钱的亲戚人数基本上跟去年差不多,但是每笔压岁钱的数目比去年多了,增幅在50%左右。她说,拿压岁钱的时候还是会有些不好意思,毕竟已经成年了。“不过有时候仔细想想,压岁钱其实也是‘礼尚往来’,妈妈给人家小孩多少钱我也会收到多少,送来送去其实都是自己家的钱,就是图个吉利。”她说,现在她每年收到的压岁钱都由自己自由支配,而读大学之前则要悉数上交,由妈妈代为“保管”。“以前每次收到压岁钱都会被妈妈‘收缴’,然后就再也不见踪影,其实心里挺失落的;现在收到压岁钱我都会存起来,买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用作下学期的生活费。”
对于不少“80、90”后来说,从小辈晋升为长辈,从收压岁钱到送压岁钱,角色上的转变让他们多少有些不适应。尽管才工作两三年,收入并不高,但2011年和2012年春节,王磊的红包支出都超过了6000元,而收入则为零。在亲戚眼中,一旦拥有了工作和收入,就应当成为发红包的“主力”。“红包基本上都是300元起,不仅要给亲戚家的小朋友,还要给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王磊说,今年春节,他带父母去外地旅游,只给了父母2000元的红包。“这样感觉压力小了很多,也不用面对那些收入特高的同龄人。”
虽然过年给亲戚和朋友的“红包”达4000多元,不过在蔡日永眼中,这都是不得不支出的“人情”:妹妹在照顾老人方面多花了心思,给她的孩子1000元作为报偿;朋友在这一年中帮了不少忙,相约吃饭时要给对方的小孩200元;平日走动较频繁的亲戚,也要给小孩红包以维系情感……
蔡日永说,压岁钱的水涨船高让他感触颇深,从九十年代的五十元、一百元,到现在的上千元,“红包”在这几十年中变化着实不小。由于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工作,不再收压岁钱,对于他而言,现今的“红包”支出大于收入,不过这些支出,蔡日永认为都是“物有所值”。平潭人才网
蔡日永说,红包的意义,不在于“钱”的收支平衡,而是“情”的收支平衡。即使表面看,自己在年末有了一笔纯支出,但在这一年的生活中,整体算下来,“人情”和“关系”为自己带来的价值则更高。
“春节送‘红包’是礼节,也是情感交流的方式之一,无论你喜欢还是讨厌,现在还都丢不掉。”蔡日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