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人才网 昨天上午,第二届共同家园论坛正式开幕,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等机构的7位专家,以“从台商‘精神家园’到两岸‘共同家园’的思考”、“平潭综合实验区要先行先试地方自治”、“运用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深化两岸点对点产业合作机制的探讨”等为主题,作了主旨演讲。本报记者对嘉宾发言的内容进行了整理,今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两岸“共同家园”的理想就是要把平潭建设成居住安心、投资放心、永续信心的共同家园。要让平潭拥有具有代表性的高文化水平的岛屿居民。当然,在它的管理制度和社会制度上,都要有一些前瞻性的想法。要大胆创新,以开放的思想,走自己特色的道路。要建立富丽城乡,缩小贫富差距;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建设低污染的生态岛,将平潭建设成观光旅游胜地,文化艺术城,注重居民文化道德水平的提升。在产业方面,要有“产业服务加值”的观念,提升服务业及中小企业的比例。
在政策方面,希望首先能全面放宽资质认证,允许各行各业直接前来平潭,协助取得大陆资质认证;其次,要广纳专业人才,直接承认台湾证件、证照以及证书;最后,人货能够快捷简便,开放台湾人民免签证前往平潭,海关快速通关。另外,平潭建设科技智慧岛在哪里体现呢?就是在我们日常的交通中,平潭要全力推动绿色低碳运输系统,要以轻轨电车为主轴,打造无缝运输,并且规划世界级的运输实验区,大力提倡电动公交车、地铁、轻轨、自行、步行等出行方式。
现今,全球经济正进入一个再平衡的阶段,欧美的“再工业化”理念,导致了全球供应链的再布局。不管是台湾也好、大陆也好,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台湾推出了“自由经济示范区”,其实就是要克服这些困难。而平潭作为大陆的综合实验区,在面对新形态的合作下,可以从这一点上有新的视角和突破。
台湾的“自由经济示范区”主要是为了推动人员、商品与资金自由流动,开放市场,接触国际,打造良好税收环境,建立优质营运环境。大陆和台湾要有效运用自由经济示范区与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创新功能,以“点对点”提出两岸突破性的经贸合作模式。在平潭和台湾,需要两岸共同协助台商转型升级,协助中小企业拓展外贸市场,探索两岸科研合作模式,引导热点消费、倡导绿色循环消费、提升便利消费、保障安全消费。
两岸产业合作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两岸产业合作领域从生产层面转向服务层面,从轻纺—石化—电子,最后第四阶段是生产性服务业;其次,两岸产业合作对象由中小企业转向大企业主导;再次,两岸产业合作形式呈现台资企业本地化趋势,呈现管理人员本地化、生产原材料本地化、市场本地化、资金筹措本地化;最后,两岸产业合作地区从南向北、从东向西扩展,大陆经济发展热点在哪里,台商的投资就跟到哪里。海西区作为对台最前沿,特别是平潭,在未来还是有很多发展机会的。
在两岸共同家园发展中,要建设两岸同胞融合的示范区。首先,要尝试对台湾同胞实行居民待遇,包括社会待遇和政治待遇。其次,在人才引进方面,要让专业人士来平潭创业享受优惠的待遇。接下来,要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办好富有海洋文化特色的两岸交流活动。最后,在平潭这片热土上,构建“两岸生活圈”。平潭的开放开发,要找准自己的定位,首先现代物流是个很好的方向。然后,找到自己的特色,发展海洋生物科技产业。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地方是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基石。地方自治有利于地方这个基石更好掌握全球信息,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增强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地方自治已经成为当今国家和地区提升竞争力的一种必然选择和趋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们国家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是我国省以下的地方政府基本上没有多少自治权,省、市、自治区也仅限于一些自治的立法权和财政权,因此我想说,地方自治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适应和加盟全球化、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平潭综合实验区担负着先行先试的使命和责任,应该在贯彻实施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的同时,争取先行先试地方自治。这是平潭特殊的条件和优势所决定的。首先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总体发展规划,把平潭建设成两岸同胞共同生活的宜居区是重要发展定位,台湾同胞集聚将成为平潭将来的一大特色。台湾地区长期以来实行地方自治,台湾同胞在平潭生活,对于平潭探索地方自治有着特别的社会基础。而平潭探索建设“五个共同”,也能促进平潭对地方自治的探索。
如何增进两岸企业合作,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一直是两岸合作的热点议题。两岸许多产业各有特点和优势,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深化产业合作、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既是两岸同心协力共渡当前难关的客观要求,也是两岸顺应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着眼长远,促进企业共同发展、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两岸经贸合作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开始,如今,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贸易伙伴、最大的顺差来源、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两岸产业合作,已经从最初追求产业合作的规模需求进入到了以质取胜的阶段。
在增进两岸企业合作,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方面,我有以下的建议:以规划为指导,深化产业合作,促进两岸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平潭传统产业和资源优势,引进台湾先进技术和理念,积极发展精致农业、海产品深加工、海洋生物科技等现代海洋业。发挥平潭旅游资源优势,加强两岸旅游合作,推动旅游线路对接延伸,共同打造“海峡旅游”品牌。
尝试建立产业合作的技术标准。如果两岸无法建立产业合作的技术标准,将很难体现出两岸产业合作的制高点优势和规模优势,势必在全球产业竞争环境中失去竞争力。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和民众的积极作用。要坚持多层面、多形式、多主体对接台湾,不仅对接大财团、大企业,更要注重对接台湾中小企业、普通民众。协商完善和制定产业合作的相关法律文本。平潭具有比大陆其他区域更特殊的政策环境,可以考虑两岸共同协商完善和制定产业合作的相关法律文本,以保证两岸产业合作的顺利进行。
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是顺应国内外经贸格局调整的需要,是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重大举措,是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的基础。平潭在两岸合作中具有独特优势,优越的区位条件,连接两岸海、陆、空的枢纽及快速通道,有重要经济依托,未来3小时交通圈形成后便于承接两岸产业转移,可成为两岸合作重点地区。
在两岸关键产业合作的路径上,要提升合作理念,规范合作方向,创新合作模式,构建合作机制。首先,要以科学发展理念,制定两岸产业合作规划。结合平潭实际,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做好平潭两岸产业合作的中长期规划。
其次,利用ECFA机遇,争取先行先试。平潭可在ECFA框架下,先行先试,放宽台资市场准入条件,消除准入后的条条块块障碍。
再次,积极支持两岸高端产业合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有关部门可以实施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两岸重点产业合作发展,推动建立两岸重点产业合作风投基金,研发支持基金、品牌创建基金等。
还要积极推动两岸研发及中介结构合作。可邀请台湾工研院参与平潭两岸产业合作的项目研发、产业升级指导,以求两岸共同受益。加强两岸中介结构和行业组织合作,在平潭探索相关产业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先行先试。
在两岸和平发展的阶段,我们要弥合两岸分离的状态,在弥合过程中,在30多年的历史里,台商作为弥合的中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功不可没。
在昆山这个地方,集聚了大约10万的台商,他们现在最老的一批已经六七十岁了,在大陆生活了二三十年,现在很多台商将家里的祖宗牌位都带到了昆山,形成“六世同堂”的现象。这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台商由原来的经济需求转向了精神需求,由原来注重投资环境转向注重生活环境的诉求。因此,应该让台商在投资的地方有精神的寄托,形成他们的“精神家园”,这样才能跨越心灵的鸿沟,让两岸进一步弥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基础。
那“精神家园”到底是什么概念呢,我提出8个字,一是宜业、宜居,就是安居乐业,享受高品质生活。先宜业才能宜居,因此当地政府要思考一个问题,台商来这里是做什么的?要尽全力为台商提供创业的良好环境,帮助台商实现创业梦。在这个基础上,要让台商生活好。生活好,现在看起来不是简单的小康,要提供现代化的舒适生活,要求更高档的文化素养。
二是包容、认同,就是要相互欣赏,让他乡变故乡,这需要当地政府和民众学会包容、认同,要满足当地台胞台商的心愿。昆山在当地花了一亿人民币建了一个妈祖庙,就是为了满足当地台胞的信仰需求。
认同的关键是什么呢?是参与。认同就是台胞对其投资和生活的这块热土的认同,从创业、经营、生活和社会的具体活动中获得幸福感与认同感,是一种情不自禁的情感流露,精神家园正是在这样绵密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融合中逐步形成。参与就是推动台胞参与到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建设,共建美好“精神家园”,最终实现两岸的共同追求——“共同家园”。平潭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