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大开发与生态环境并进
作者:wiven 来源:平潭人才网 日期:2013-01-09 浏览
平潭      三年多来,平潭开发力度加大,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迫切需要建立海岛生态屏障,以避免脆弱的生态环境发生逆向演化的风险。

  一、计策内容

  建设海岛生态屏障,积极打造福建生态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主要理由与现状分析

  福建海岛众多、类型多样、资源丰富,但海岛的生态脆弱性及开发管理的现状,制约着我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

  (一)易遭受风沙灾害。平潭综合实验区(简称“平潭”)位于台湾海峡的北口西侧,处于海峡的最狭窄部位,由于海峡走向,形成了强大的“狭管效应”,加上平潭的地形也是北北东-南南西走向,更加强了东北风对平潭的影响。风害沙害是制约本区位重大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平潭风大水缺,沙多土薄,植被立地条件差,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恢复慢,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平潭开发力度加大,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迫切需要建立海岛生态屏障,以避免脆弱的生态环境发生逆向演化的风险。

  (二)局部防护林体系受到破坏或退化。平潭现有防护林大部分为六、七十年代营造的木麻黄林,树龄普遍老化。部分新造的海岸基干林带生长还很脆弱,难以和承受风沙的袭击。城乡各类建设用地或多或少都要与防护林争夺空间,小型砂厂的无序开发和花岗岩乱开滥采现象屡见不鲜,对防护林等地表植被造成破坏,引起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由于龙王头海滨旅游业发展的牵动作用,不断向东扩展,占用了大片防护林地,重点风口地带林地生境破坏,削弱了东部防护林的防护功能,现状保护有待加强。

  (三)水资源严重不足。平潭人均481 立方米,低于全省人均立方米的水平。由于水资源严重不足,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矛盾尖锐,不但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对生态环境形成很大压力。平潭地表水资源紧缺,开采地下水作为供水来源,因地下水采灌引起海水入侵,对当地生态环境及生产、生活造成危害。

  (四)部分海岸侵蚀严重。平潭岛东北部地理位置突出、风浪大,海岸侵蚀破坏现象尤为严重。流水镇、小庠岛一带高倾角断裂发育,岩体相对较为破碎,同时中酸性火山岩抗侵蚀能力相对较弱,浪蚀作用强烈,如小庠岛北部近10年岸坡后退超过20米。海岸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侵吞大量土壤、破坏民房,使土地沙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海岸崩塌区主要位于流水镇、东庠乡、大练乡、屿头乡。

  (五)局部沙滩遭到破坏。滨海沙滩岸线前沿的海堤建设(且基本是直立的海堤)、以及填沙滩造地的破坏,以致整个滨海沙滩已基本失去自然滩肩,失去了自然亲水性。

  三、实施办法

  (一)巩固和完善海岛绿色生态屏障。抓好沙荒风口(长江澳风口、流东风口、流西风口、燕下浦风口、远中洋风口等五大风口)造林、严格控制沿海基干林带不大于500米宽度,实施断带补齐,老林带及其他低效林更新改造以及红树林(平原当盛)、农田林网建设,巩固和完善海岛绿色生态屏障,提高海岛防灾减灾能力。

  (二)实施海岛生态修复。对无居民海岛(平潭牛山岛、平潭山洲列岛)实施全封闭管理,严禁捕捞、挖砂等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行为和活动,保护重要的海洋物种生境和生态系统功能。对已破坏并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沙滩(龙凤头沙滩)实施清理整治,开展海滩变化监测,在受损害地段建设人工沙滩或适当进行补沙。对已侵蚀的海岸(流水、东庠、大练、屿头等东北岸段)实施生态修复,加强对海岸侵蚀地带的防护;禁止不合理的采石挖沙和毁岸行为。在海岛周围开展贝类、藻类等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

  (三)加强饮用水源地的水质保护。对饮用水源地――三十六脚湖实施环境整治;按照饮用水源地保护的有关规定,加强监管,着力解决二级保护区范围内农村居民点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对六桥水库、三桥水库、玉井水库等乡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实施保护治理。严格控制芦洋埔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防治影响地下水水质的污染。加快建设城市第二水源地――竹屿湖和霞屿湖,控制竹屿东、西溪中上游流域范围内的点源和面源污染,确保湖区水质安全。积极开展海水淡化研究,加强海水淡化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实施海水淡化示范工程。提高中水回用率,加强中水管道建设。

  (四)控制海岛污染。坚持海陆统筹,控制海岛陆源污染,严格产业准入条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加快污染治理技术改造,加强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确保污染治理设施稳定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

  四、成效评估

  通过平潭等岛屿的海陆统筹、生态建设,构筑绿色屏障,充分开发福建省的海岛资源,发挥海岛优势,积极打造生态福建。

平潭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