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灶旺火炊糖粿
翁武坚夫妻俩展示蒸好的发糕
庄秀钦正在给发糕涂抹食红
平潭人才网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年节时家家户户必备的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却都是将糯米和大米按一定比例浸透,磨成浆后装袋压干,以此为皮,以糯米饭加红糖为馅捏制而成,这个过程统称炊糖粿。糖粿有红糖粿、白糖粿之分,旧时平潭不分贫贱与富贵,过年家家户户可都得炊“糖粿”、蒸发糕,寓意来年吉祥发家之意。
夫妻齐力炊“糖粿” 土灶旺火好滋味
2月3日,腊月二十三,农历过小年。记者来到位于土地街与北街交错的翁记面点铺。虽然是傍晚时分,但翁武坚师傅一家子都在忙着炊“糖粿”和蒸年糕,土灶的灶膛里烧着旺火,火苗舔着锅底,过年的味道从蒸笼里的水汽中挥散开来。说到过年炊糖粿,翁武坚师傅说,今天加班做的糖粿,应一个客户订的20床,因为头一年生男仔用来分亲戚。“在平潭有一个习俗,女孩子出嫁生了男孩子,头一年过年时,家族的亲戚都要分糖粿,包括舅舅、姨姨、姑妈等五服内的亲戚都要分,一般订2斤的偏多,也有订5斤的。”
说到年糕的制作方法,翁武坚说,跟大肉饼相比那就简单多了。但炊“糖粿”是体力活和技术活相结合,磨米浆、揉压榨后的米团都是体力活,根据糯米的品相确定糯米和粳米的搭配比例。“一般来说,糥米与粳米的比例为7:3,糥米多,粳米则少一些,红糖和白糖的比例为6:4,因为过年大家喜欢喜庆,红糖用得比较多。”
翁武坚的岳父庄志发师傅,今年82岁了,做了一辈子的面点铺。他说,早年做糖粿要在蒸笼里面铺粿叶,加红糖也算一个技术活,上蒸笼后的加插小竹管帮助透气等那是技术活,没有经验就难以炊出软硬适中的糖粿。上世纪五十年代家家户户烧木柴,只要备足柴块,保证灶膛里火旺即可。直到蒸笼里飘出了带着淡淡的粿叶和糖粿的香味时,糖粿才算炊好。
新的一桶米浆已经打好,翁武坚把米浆舀进蒸笼里,每格蒸笼的蒸格里面盛放着几个圆形的格子。“这个格子的大小决定了糖粿的重量,这大圈的5斤重,小圈的2斤不等。”
说到糖粿的吃法,大多数人都知道油煎糖粿。煎糖粿也是一个技术活,一不小心就会黏成一团。讲究的要粘点蛋清下锅,可防止粘锅。还有一种切成块状,下锅炸或煎后再淋上糖油等。老一辈人中还有一种吃法,叫糖粿汤,即在锅中烧开水后,再下切成条状的糖粿,煮软后即可,带汤装入碗中,这种吃法是解决老人怕上火的问题。糖粿还有切成片在炊饭的时候放在饭上,饭熟后可食。当然还有生吃糖粿的,硬硬的糖粿切下生吃,又有一种滋味。
翁武坚说,在没有冰箱的年代里,没有吃完的糖粿如果遇到正月里的温度偏高,那就要常常回锅重新蒸一次,防止霉变或开裂。
庄志发师傅说,蒸年糕称为炊“糖粿”有两个方面的用意:一、糖是糖粿的主要佐料,糖甜,与苦相对,寓意新的一年甜甜蜜蜜;二、“粿”与“果”音意同,即劳动成果。因为糖粿多是加红糖炊成,它颜色跟劳动大众被太阳晒过的肤色相似,所以赞美劳动大众健康的肤色为“糖粿色”。过去,我们平潭人把劳动积累的家庭资产称作“家果”,借以祝福家庭成员勤劳致富,“家果”一年比一年多。
旧时“糖粿”是过年供奉天地诸神和祖宗时必备的食品,是用来供奉土地公和无主鬼魂的。所以“炊糖粿”是过年的事,在过去非常慎重。据说当年“糖粿”炊得好,就象征着来年一切顺利。如果谁家当年“糖粿”炊不熟,主人就会整年忧心忡忡。
庄志发说,发糕和糖粿都是粗饱食物,在物质不丰的时候,“伲囝哥”(小孩)还是吃得“没饱没厌”。煮了的吃,没煮的“生糖粿”、“隔瞑(夜)”也吃。如今生活水平提高,食物丰富了,自家做、炊糖粿的渐渐少了。现在大家都不做了,都到商铺里订做,年节里糖粿生意也就特别好。
发糕年年发 吉祥又发家
在平潭过年,除了炊糖粿,还有就是一定要蒸发糕。发糕以面粉为原料,制作相对简单,主要是把面粉发酵,然后放在蒸笼上蒸,发糕蒸熟后,变得胖乎乎的,上面点有红点,很是喜庆。
翁武坚师傅说,发糕取其“发”字,普遍用于民俗各种礼仪的专用食品,如老人寿诞、搬新家、婚嫁等,只要在发糕上面贴上红纸剪成的“喜”就可作为贺礼的吉祥物品。平潭人“起新厝”或是结婚都要在家中放一床年糕,搬家时放在新家里,以讨吉利,寓意来年大发,顺顺利利。结婚的新人房间里,也要摆一床发糕,寓意新人新气象,生活如发糕一般喜庆吉祥。
说到年糕的制作,翁武坚师傅说,主要是面粉和着米粉,经过机器打浆调和,加入白糖或红糖发酵后,放入蒸笼里蒸熟即可。
有的主妇为图来年吉祥发家,都会在年三十晚上在发糕上摆上几张百元的人民币,以求来年大发之意。无论是“炊糖粿”还是蒸发糕,都要说吉利话,小孩子在旁边也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糖粿”和发糕蒸好后,放厅堂的供桌上,到初四“开假”后才能切开吃。
翁武坚说,发糕现在1斤卖到8元,年糕1斤5元,年底加班加点赶货,一个月下来能赚到2万多元。
说到发糕的来历,翁武坚的岳父——庄志发老人说,关于发糕的来历,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某一年过年,一位农家小媳妇在拌粉蒸糕时,不小心碰翻了搁在灶头上的一碗酒糟,酒糟流进米粉中,小媳妇不敢声张,怕公婆责骂,只得把沾了酒糟的面粉放在蒸笼里蒸。酒糟发酵后,这一笼糕蒸得特别松软可口,还有一股的酒香。于是,大名鼎鼎的发糕就此流传开来。平潭人才网